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已经是一种常态,这让一些“确幸”的小美好显得弥足珍贵。
【资料图】
可以说,刘亦菲和李现主演的这部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生活情调的“乌托邦”剧集《去有风的地方》,来的刚刚好。
“上一集眼泪还没擦干,下一集就让人忍俊不禁”,这是刘亦菲的第一部现代剧,也让我们看到:刘亦菲是有演技的,内娱是有正常编剧的。
刘亦菲饰演的许红豆和许许多多的打工族一样,笃信着美好又朴素的价值观——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在职场中步步高升,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为此,她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对酒店客人关怀备至,凭借无可挑剔的细致,一步步走到房务部经理的位置,或许用不了多久,她就能成为副总监。
但是,她也付出了健康、爱情甚至亲情的代价。
父亲的生日在她的忙碌中略过,还是大姐打来视频电话,她才草草送上一句“生日快乐”;
闺蜜南星来到她家,打开冰箱,里面的食物大多已经过期变质;
就连闺蜜去世后,她缓解悲伤的方式都是拼命一样的工作······
直到因为过度劳累进了急诊,许红豆打开闺蜜留下的语音信息,一条条真诚的遗言,唤醒了许红豆对生活的热情。
她点了闺蜜最爱的肉龙,却食不知味,很多事情错过,只能成为遗憾——错过了和心仪的男孩表白,错过了及时行乐的机会,错过了和闺蜜的约定······
许红豆的生活,或许也正是许多辛勤奋斗的打工人生活的缩影。
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做着螺丝钉,忍受着“996”“007”的“福报”,除了工作和通勤的时间,属于自己的生活寥寥无几,睡个饱觉都是奢侈的幸福。
摆钟要停摆的时候可以替换一个齿轮,但是错过的人生已经没有多余的齿轮可以更换,许红豆决定让自己停下来,带着南星的祝福和夙愿来到云南大理。
看看她未来得及看过的风景,住进云苗村的有风小院,在这里遇到了李现饰演的谢之遥和一群形形色色的、生动鲜活的人。
刘亦菲的演技也愈发自然,不油腻、不夸张、不矫情、不做作。
她身上没有刻意为之的表演痕迹,就像风过水无痕,仿佛剧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让观众不自觉的沉浸在剧情中,去感受需红豆的喜怒哀乐。
刘亦菲演出了成年人的感同身受,这种“看不见的演技”和共情能力,非常了不起。
自然的力量,带来别样的治愈“人跟时间赛跑的话,永远都是输家。”
时间是无情的手,不管是剧里的许红豆还是剧外的观众,大家都在被时间追着走,留下的遗憾只能让时间来帮自己淡忘。
而置身于山清水秀中,让五感随着风感受鸟语花香和潺潺流水,仅仅是大理、乡村、小院几个关键词,就已经让人产生心驰神往的放松感。
旅途越是漫长,疗愈越是充分。
许红豆在大理的旅程中逐渐认识了有想法重感情的谢之遥,开朗睿智的谢奶奶、热情好客的阿桂婶、幽默风趣的胡有鱼等等许多新朋友。
在这里,也逐渐生出归属感,从有风小院的“闯入者”,变成这里的建设者,用专业的酒店管理知识,把小院打理得更好。
许红豆外来者的身份,也给了观众游览的视角。
观众可以随着剧情,跟着许红豆的视角,听落雨掉进寂静的森林,看夕阳之下远山的风景,看着屋檐的水滴悄悄地氤氲,也就有了许多新奇的体验。
享受白族部落的风情,品尝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在马场中陷入“ 马粪陷阱”,在谢之遥的陪伴下游览苍山洱海,在露台上静静读书。
不需要太多激烈的剧情冲突,仅仅是悠闲生活的描摹,就足以感染观众,也难怪很多观众称其为是剧版的“向往的生活”。
“治愈系”是这部剧的看点之一,但是被治愈的不只是许红豆一人。
屏幕里,许红豆来到云南大理,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痛失挚友的冲击,在苍山洱海的云卷云舒中消散殆尽。
屏幕外,在纷纷俗事中打转的观众们,通过许红豆的眼睛,也能略喘口气,领略自然的美好,搭建起精神的乌托邦。
不同的选择,描绘新“归田园居”留不下的远方和回不去的故乡,是萦绕在许多青年人心头的艰难抉择。
《去有风的地方》巧妙的结合了“青年人生选择”与“乡村振兴困境”,将现实议题与年轻人价值选择结合,艺术化描摹理想乡村图景,也为同样困惑的青年人展现一种理想化的新可能。
剧中人物的经历展现出不同选择的不同面。对于许红豆来说,这趟云南之行是她在当下对自身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一个选择。
在全新的环境里,写下人生篇章的注脚,在桃花源般的田园生活中体会平凡生活的意义。
顺着许红豆的故事线,引出来谢之遥、谢晓春、谢晓夏等一批年轻人建设家乡的热情以及谢和顺、谢怀兰这些非遗文化传承人与时俱进的坚守。
一边是许红豆、娜娜、大麦、丘山这些“山外来客”,一边还有走出家乡又回来建设家乡的青年们。
谢之遥辞去在北京的高管工作,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借助网络宣传销售家乡特产,将独具云南特色的扎染、木雕、刺绣带出大山,送往都市。
谢晓夏原本不堪忍受木雕学徒的辛苦、单调和清贫,一心向往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只身前往上海闯荡后还是选择回到家乡,继续钻营木雕工艺。
黄欣欣毕业后选择来大理成为最年轻的村主任,一点点改变村民的观念,带领村民致富。
从写一个人的故事、到写一群人乃至写出一个时代的乡村振兴的缩影,这样层层深入的剧情展开更加自然也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同。
在展现乡村发展之余,编剧也并未掩盖当下乡村建设的困境,剧中描绘了谢和顺传承多年的木雕手艺比不过机雕速度快、成本低、供应量大,学徒们纷纷离开,手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可以说,《去有风的地方》恰恰为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剧集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破除了生硬地拔高立意一味煽情的窠臼,平实生动的剧情更贴近青年人的情感和审美品位。
生动自然,细化的情感表达剧中的感情没有撒狗血的大起大落,而是和大理的风光一样细水长流,介绍剧中人物之间细腻的感情。
影视剧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社会生活的缩影。
一类作品能在市场上得到大众的认可,必然是因为它能在当下切中人们精神生活的“要害”,能够为观众带来精神上的舒压和指引。
透过治愈系的田园生活,在《去有风的地方》将关于亲爱、爱情和友情的故事徐徐展开,细腻真诚的情感描绘,正也是观众期盼的美好。
在当下,年轻人们普遍面临着“快餐式”社交的谜题,大家交换微信互通姓名,便成为彼此“朋友圈”中的一员,真诚的交友仿佛停滞在学生时代——大家都被时间驱赶着往前走,谁也不愿意轻易付出真心,真诚便更加难得。
在快餐式恋爱盛行的当下,那些藏于心中难以言说而又细水长流、水到渠成的感情变得弥足珍贵。
在吴阿奶的神助攻下,许红豆、谢之遥成为携手作战的伙伴,一起经营小院,两人的关系逐渐升温。
人与人的感情链接,又不止于爱情一项。
在小院里,许红豆、娜娜、胡有鱼、大麦和丘山与本地的几位年轻人之间,能够建立起深厚友谊的关键,便在于彼此交付的真诚。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娜娜在大家的关怀下走出阴霾,和大麦从不甚熟络到敞开心扉;
因为生意失败过起“佛系”生活的丘山,也重拾自信、决定从头再来;
慈祥豁达的吴阿奶也与红豆成为“忘年闺蜜”·······
从亲情、友情、到爱情,正是有真诚的交往作为基础,让五位来客与本地人迅速融合,也为故事开启了更多可能。
在《无声告白》中,有一句话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与其说有风小院为迷茫的都市青年提供了放松和宣泄的环境,倒不如说是这些年轻人找到了向内自我探索,了解和接纳自己的机会。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不必非要远方,但凡风吹过的地方,都有生活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