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复苏进程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快,今年5%以上的增长还是可以预期的。”6月10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2023中国经济传媒大会上发表了《中国经济波动与长期增长》的主题演讲,他表示,要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在国际比较中,我们还是一个增长比较强劲的经济体。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充分估计困难,这个困难就是需求不足。”
(资料图片)
在樊纲看来,经济正在复苏的过程中,但复苏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中国经济有很大的韧性
近期市场上各方在争论一个问题,“中国是不是现在出现了通货紧缩?”
在本次大会上,樊纲明确表示,“我们现在不算通货紧缩。”
樊纲认为中国经济有很大的韧性。首先,在世界面临高额通货膨胀的时候,我国价格相对较为平稳 ;其次,其他国家面临贸易逆差的时候,我国仍是巨额顺差;第三,当许多国家面临汇率贬值的时候,我国汇率相对稳定;第四,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较为清楚,在处理当中。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还有诸多新的增长点,包括“智能汽车新赛道”、汽车销售与出口强劲增长,新能源技术与设备、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及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生物制药,城市群的发展等。
要充分估计需求不足困难
在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保持乐观的同时,樊纲也提醒,要充分估计困难,就是“需求不足”。
“最近在货币高增长条件下物价水平下跌,表明预期低迷、供求失衡、需求不足。”樊纲指出,企业投资增速不振,政府投资受困于财政收入下滑和地方债务负担增长也不理想。同时世界经济低迷,外需走弱趋势明显。“此外,大国博弈的外部环境影响下,还要面对国际供应调整、产业链转移等问题。”
因此,樊纲提出要扩大需求。
“如何扩大需求?在就业不足、收入增长放缓等影响下,消费需求一时难以扩大。货币扩张正常难以奏效。”樊纲认为,短期内扩大需求仍寄希望于投资需求的扩大。“长期看,投资是增加供给,短期看,投资是扩大需求,需求扩大了,才能推动经济进入供求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樊纲看来,当前要做的不是“去产能”,而是通过扩大需求实现供求平衡和提高发展速度。
扩大公共与企业的投资
“扩大投资分两块,一块是政府投资于公共品基础设施等,一块是企业投资。”樊纲指出,公共物品投资在中国还是很有潜力的,“大家都说,中国的财政债务已经不少,但是中国的债务在全世界比较来看,我们的政府债务应该说还是比较低的。”
在公共投资方面,樊纲认为需要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投资各种公共品,通过 “乘数效应”带动需求增长;其次,用好国有资本,发挥国有资本稳定器与平衡器的作用。其中一大部分是地方国有资产,可以利用一部分缓解当前债务负担,扩大公共品投资规模;第三,改变政府债务结构,增发长期公债,逐步化解“城投债”功能错配和期限错配的问题,增加财政投资规模。
在企业投资方面,樊纲认为需要鼓励创新创业,发现新机遇、投资新未来,改善投资环境、稳定投资预期,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把握好反垄断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头部企业、龙头企业扩大投资,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重视通过股权重组实现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效率。
“我觉得应该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总之,我们目前是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但我们还有很多的政策工具可以用来面对这些困难。同时我们还有很多新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些机遇也能使中国经济更好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樊纲如是说。
中国企业的“跨国化”
针对当前全世界范围内的供应链转移和调整,樊纲提出,有一些转移的因素是非正常的地缘政治因素,包括贸易战、技术遏制、长臂管辖、回流补贴等等;同时也要看到其中正常的经济因素,例如中国劳动成本不断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以及全球企业发展过程中为避免供应链受到各类因素冲击,而产生的供应链分散化趋势。
樊纲认为,中国企业应该顺应这个趋势,并看到其中的积极意义和机遇。对于宏观经济而言,部分企业外迁可能产生“中国+1”的效果,即在此过程中国内产值并不减少,甚至还带动中间产品出口的增加;对于企业而言,在海外建厂后,大部分企业国内的产能并不减少,只是新增部分在国外,从而形成了产能扩大、企业规模扩大的结果。
他将这一现象总结为中国企业的“提前跨国化”。在产业链分散化、区域化以及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一批中国企业被动或主动地“提前”走出去,从而更快地进入跨国公司的发展阶段。例如,一些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之后,随着对国际市场熟悉程度的提高,它们不仅可以在邻近的东南亚国家建厂,甚至还可以走进距离更远欧洲、北美等地区,“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一个新路径”。
记者|韩迅 洪晓文 综合自时代周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