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持续推动地下水超采巩固治理,通过实施水源置换、农业节水增效、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地下水严格管控等措施,促进地下水位稳步回升。
在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区,“耐特菲姆”精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进入收尾施工阶段,6座1647立方米规格的储水罐已成功引水,开始灌溉。灌溉系统全面投运后,可有效降低亩均用水量、提高水肥利用率,为项目区年节水150万立方米。
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党总支副书记石根小说:“过去种地需要好多人,种植1万亩就需要30个人,但是现在种植1万亩只需3个人就可以了,相比较是省时、省水,还增产增效。”
白泥井镇是农业大镇,耕地面积近20万亩。近年来因降水量减少,灌溉量增加导致灌区地下水位下降。为此,白泥井镇上马引黄灌溉工程和农业灌溉节水改造提升工程,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用水管理等措施,地下水位得到明显回升。
达拉特旗白泥井镇副镇长田茂说:“去年从第三季度开始水位回升了近1米多,治理成效是明显的。今年又采取了两项切实可行的举措,保守能够节水350万立方米以上。”
走进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解放滩朝天椒种植基地,成片修整翻新覆膜的良田映入眼帘,村民们正在其间忙绿。今年以来,展旦召苏木大力推广旱地农业转型,把节水朝天椒种植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头戏”。
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苏小军表示,种5000多亩朝天椒,每亩省140立方米的水,这样的话,全年就能节下将近70万立方米的水,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
达拉特旗是全市农业体量最大的一个旗,上世纪70年代就成为井灌区,地下水补给量小于农业灌溉抽取的地下水用水量,久而久之形成超采区。近年来,达拉特旗打出“节、引、调、蓄、补、管”组合拳,通过持续实施农业节水、水源置换、镇区集中供水等工程性措施,以及严格地下水开采、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建立取水监测管理体系等非工程性措施,全面推动超采区综合治理,实现地下水位稳定回升。
达拉特旗水利局副局长李锋介绍,经过多年的治理,从去年三季度地下水水位有了明显的回升,白泥井超采区水位回升了1.3米,其它超采区水位也在不同程度回升,大约在1米左右,下一步将超采区的这个经验和做法推广到全旗,让全旗的水资源超用情况得到改观。(杨培培、刘鹏)
来源: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