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在“京津走廊”天津市武清区,金黄的麦浪随风翻动,机械轰鸣穿梭其间。“今年全区小麦播种面积达到50万亩,比去年扩大播种面积7万余亩,预计小麦总产将达到22.5万吨,较去年产量增加3.3万吨。”天津市武清区农业中心农艺师丁振山说。
今年以来,天津市重视发挥科技力量,多措并举保障“三夏”生产,全力以赴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武清区从提升小麦品种品质入手,全面落实良种补贴政策,使小麦良种覆盖率达100%。济麦22、乐土808、河农6425、中麦415、津引159、良星99等高产、优质、抗倒、抗寒等综合抗性强的品种成为武清小麦“当家”品种。
(相关资料图)
武清区农业农村委党委书记、主任崔建峰说,通过实施科技赋能,武清区今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3万亩、实现精量播种面积达20万亩。一方面,强化小麦田间管理,采取秸秆还田、深耕等6项高效节本增产技术,预防小麦病虫害发生,实施“一喷三防”统防统治面积106万亩次,达到了一次喷药、综合防治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全区范围内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入户,常态化服务指导群众及时补种、科学灌溉,做好田间管理,为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天津市最大的水稻主产区宝坻区,47万亩小站稻长势喜人,放眼望去,碧波万顷,绿意连绵,农田上空无人机正在施肥作业,在蓝天的映衬下,一幅丰收在望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眼下正是水稻返青期,也是喷洒水稻返青肥的关键时期。“采用无人机作业,既减少人力成本,又提高效率。一亩地肥料用量在10斤至15斤,有利于新叶生成,也有利于扎根,保障粮食丰产丰收。”宝坻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研究员哈德卿正在宝坻区八门城镇稻田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为夺取夏粮丰收,确保颗粒归仓,天津市农业农村部门工作人员立足于早,超前做好夏收准备。“目前,武清区农业农村部门已组织对3500台(套)农机设备开展维修、保养和安全性能检测。6月以来,武清已联系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800余台(套)农机具来武清跨区作业,全力满足全区夏粮收获作业需求。”崔建峰说。
在宁河区东棘坨镇毛毛匠村的稻田里,无人机施肥正加紧作业,装载着50公斤化肥的无人机在农技人员的操作下稳稳起飞,穿梭于稻田上空,均匀地洒下肥料,一台无人机1小时可以完成100亩稻田的施肥任务。
为全面做好夏管,宝坻、宁河、武清等地还成立“三夏”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指挥调度和协调处置突发情况。其中,武清通过制定《2023年武清区“三夏”工作方案》,开展“农机具供需失衡”“农机具加油困难”“大范围小麦倒伏或不适宜机具进地作业”等各类突发情况的预判推演,建立有效应急处置机制。
崔建峰说,通过大喇叭、微信群等方式,农技工作人员能及时发布雨情和不良天气通报,全面做好不良天气应对准备,预防和消除安全隐患。
农资价格波动可能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应对这些挑战,天津市农业农村部门在稳定粮食生产方面下足功夫。武清区及时将5962万元的2023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足额发放到11万余户农民手中。
“为加强夏种管理,武清农业部门还组织农机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及种植大户代表等近200人,举办玉米高性能播种作业演示培训和现场作业演示,组织专门技术人员成立指导小组,分批分片常态化深入基层指导农户搞好秋作物田间管理,确保秋粮苗壮、苗匀、苗齐,为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夯实了根基。”崔建峰说。 (经济日报记者 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