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害怕孤独,也没有人甘愿屈于孤独,但人到晚年,大部分都是凄凉的,最近读《张爱玲传》,竟然心有戚戚焉,似乎读到了自己的影子。
张爱玲说:洗了一个澡,换了一身衣服,出了门却不知道去哪儿,不知道去找谁,只好漫无目地走着。
是啊!旧人不知我近况,新人不知我过往。近况不该旧人知,过往不与新人讲。纵你阅人何其多,再无一人恰似我。
(相关资料图)
年轻时总想往人群里走,但是到最后才发现,有些事终会散去,有些人终会不见,一个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己。
一个人拥有一个孤独而又喧嚣的世界,当你的内心学会与孤独作伴,学会享受孤独,也许你就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张爱玲可能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是独一档的存在,她孤傲决绝,这个世界对她来说并不冰冷,只是她喜欢避世。
她需要爱,也可以为爱舍弃,但爱不是她生活中的全部。虽然一生经历坎坷跌宕,但是同时代的作家谁不是呢?相比起来,她算好的了。喜欢张爱玲的,非常建议你看看《张爱玲传》。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生于1920年,7岁就开始写小说,12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后来考上香港大学中文系,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于是返回上海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
从此一边为英文杂志撰稿,一边开始写作,没想到一举成名,《倾城之恋》、《沉香屑》、《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小说让她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一片哗然。
她的作品有种独特的魅力,好像绕过了新文化运动,直接从《红楼梦》那里接续下来,很多人不认可她是文学大师,却又无法否认她继承并且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学,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她的小说跟她的性格一样,特立独行却又给人一种苍凉的美学意境,也许这就是独一无二的张爱玲吧。
她跟胡兰成的爱情经历坎坷,但那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张爱玲传》中写道:“人一旦不害怕失去,态度就会变得随意。有时候失去比拥有更踏实。沉默是一场体面的退出,是一场理性的回避。是给别人留出空间,也给自己留有余地。”
1952年香港大学复学,张爱玲再次赶赴香港,后来在1955年移居美国,定居在纽约,直到1973年,张爱玲从纽约搬到了洛杉矶定居,1995年9月8日被发现在住所逝世,终年75岁。
很多人以为张爱玲在美国过得穷困潦倒,写了很多英文作品也只出版了一本,一直郁郁不得志。其实不是的,她只是不喜社交,对人性看得很通透而已,虽然环境不一定非常好,但是却依然活得满腔热忱,守得初心。
张爱玲晚年喜欢孤独,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尽可能地不与人接触,除了看电视就是看书、写作、逛超市,似乎没有了别的活动。
她每次找房子都喜欢找闹一点的地方,因为以前被狗仔队多次跟踪,所以她经常换住所,她喜欢孤独却又害怕孤独,经常通宵开着电视。
晚年的张爱玲,伴侣早已去世,膝下无儿无女,但是她还在写、还在读,她不需要什么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在书海里畅游,她离群索居,没有人际关系的牵绊,构建出清净自在的灵魂栖息地。
张爱玲认为人生的结局总是一个悲剧,但有了生命,就要活下去。她说:只要我活着,就要不停地写,即使写得很慢。也全心全意地浸在里面,像个怀胎的妇人,走到哪儿就带到哪儿。但是写完后,我就不大留意了。
在民国的这些才女里面,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各有各的智慧,不同的时期去看,感悟也都不同。喜欢的可以看看《张爱玲传》《林徽因传》《陆小曼传》,愿你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是别人眼中期待的样子!